来源:@华夏时报微博
A股上证指数站上3500点,投资者对股市的热情重新被点燃,场内投资者正在动用更多杠杆资金配置股票。
日前,上半年融资融券业务开展情况最新数据出炉。IFUND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A股融资融券个人投资者数量达747.99万,较去年末新增25.21万,较2024年上半年新增13.60万。两融新增户数同比提升85.37%。
“开通两融的个人投资者基本投资经验都超过五年,从我们营业部的表现来看,个人两融业务实际的需求集中在融资端,即以抵押现有账户股票获得相应比例资金再追加投资。一般而言,对于融资的杠杆比例在50%左右。比如个人账户股票市值有100万元,那么我们能提供质押的股票金额打对折,个人投资者可以获得50万元杠杆资金。从利率上看,当前随着全市场无风险利率不断下行,我们提供的融资利率年化在5%左右,利率太高投资者也不会接受。”7月15日,上海一家头部券商陆家嘴区域的营业部老总周华(化名)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0月A股两融余额为15478.37亿元,目前已增加超过3300亿元。在业内人士看来,新融资客杠杆加仓股市的行为释放了对后市看好的信号,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在增强;对于券商而言,则意味着中间业务收入“水涨船高”。
融资融券交易活跃度“V型”反转
数据显示,上半年个人两融与机构两融业务的数量比较,明显出现向个人投资者倾斜的态势。截至6月底,A股融资融券机构投资者家数为5.09万家,较2024年末减1354家;反之,融资融券的交易活跃度则呈“V型”反转,截至6月30日,参与融资融券交易投资者达39.55万名,较2024年末增加6.02万名,全市场有融资融券负债的投资者数量为168.46万名,较2024年下半年峰值减少。
“从历史数据看,自2023年末的679.70万人起步,在一年半时间内净增68.29万,增幅达10.05%,展现出个人投资者对信用交易工具的接纳度持续提升,个人投资者稳步扩容;另外一面,真正借助两融杠杆交易的个人投资者增量从上半年来看,增幅并不明显,反映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理性回归。”上海一家投顾机构瑞风咨询分析师黄一鹏受访时分析。
在今年上半年,市场融资客的交易行为又出现了新变化。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A股个人两融活跃账户数为39.55万户,较2024年末增长6.02万户,成为继2024年下半年大增14.39万户之后的连续第二个半年增长。尤其是市场在去年下半年出现“9·24”行情后迅速反弹,个人两融账户交易活跃度迅速攀升,半年新增14.39万户,创下近三个半年最大增幅。
从今年上半年个人两融交易的行为来看,同样延续增长态势,增幅较2024年下半年则收窄至58.13%,显示市场情绪在经历快速释放后进入平稳期。从交易活跃度的驱动因素看,个人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的贡献度出现分化。2025年上半年新增的6.02万户交易投资者中,个人投资者的持续入场成为主要支撑,而机构投资者交易活跃度的下降。
“进一步分析交易活跃度与市场行情的关联性发现,2024年下半年的交易热潮对应着A股主要指数15%左右的反弹行情,而2025年上半年市场呈现震荡上行特征,指数累计涨幅收窄至5.3%,交易活跃度的同步放缓也反映出投资者在行情节奏变化中的策略调整。”黄一鹏指出。
在周华眼中,这是投资者成熟的表现。“跟2025年的那一轮行情相比,当前市场上的两融客户对于动用杠杆的时机非常理性。此前个人投资者不顾风险疯狂场内加杠杆和场外配资,现在我们的客户,普遍的心态是可以不交易,但是两融的权限得开通。至于什么时候跟证券公司借钱交易,需要看市场和板块的表现。很多时候,我所接触到的大客户对于市场的敏感性远高于一般的证券投资顾问。”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机构投资者数量的调整态势。
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A股机构投资者两融数量为5.09万家,较2024年末减少1354家。
对此,黄一鹏分析,这既反映出部分机构在市场不确定性增加时选择收缩信用交易规模,也与监管政策调整、机构风险偏好下降等因素相关。一是监管政策调整,2024年7月11日起暂停了转融券业务,使得部分机构投资者减少了对融资融券业务的参与;二是监管层对机构信用交易的合规要求不断提高,促使机构更加审慎地开展业务;三是量化交易策略的调整,部分高频交易机构可能减少了对融资融券工具的依赖。
券商态度更积极
“跟个人投资者相比,机构投资者两融账户的萎缩跟量化崛起不无关系。因为机构投资者普遍满足私募机构高净值客户的门槛要求,在量化产品表现近年来优异的情况下,机构投资者将资金交给量化打理,是一种投资策略的新变化。这有利于量化私募,却对券商来说并非好事,不过个人两融交易的活跃能弥补机构投资者缩减的尴尬。这毕竟也是券商营业部重要的利润来源。”银河证券上海一家营业部大客户经理孟伟表示。
而券商对个人投资者开通两融权限以及参与杠杆交易持鼓励的态度。
7月16日,上海另外一家头部券商财富管理部总经理吴国帆告诉记者,能开通两融权限的基本是优质客户。
“这些两融客户本身账户资金都在百万级别,一般账户资金只有十万元、几十万元的,即使能开通两融,但是从证券公司手中借入或借出的资金量毕竟有限。我们自身也会建议客户控制风险,比如百万级的股票账户最多也就能借一半的资金;有投资经验的客户会更偏保守,只借账户资金的30%比例,借半年利息也就一两万元,这样的杠杆交易风险是完全可控的。”吴国帆称。
个人两融业务到底是如何操作的?
上海资深投资者程宏向本报记者表示:“比如我有一只长期不动的重仓股票,也有能够为我带来盈利的股票,我想加仓盈利股,但是我又不想动用额外的资金,那么我就可以将那只长期不动的股票质押给证券公司,套现出一部分资金来加仓。这样的好处是我可以随时卖掉盈利股偿还本金和利息。以前行情好的时候,我还从场外也配置部分资金加仓,下半年还是要看市场表现。”
特别是进入7月,A股两融数据表现异常强劲,显示投资者交易活跃被不断放大。
沪深交易所最新发布数据显示,截至7月15日,两市成交额连续第34个交易日突破万亿元。尤其作为“市场风向标”之一,两融资金余额持续回升,创3个月新高,至7月14日两市最新两融余额为18853.90亿元,占A股流通市值的2.25%,两融余额连续6个交易日增加;从融资余额看,7月7日至14日,A股融资净买入额分别为63.59亿元、54.88亿元、38.43亿元、47.68亿元、20.82亿元和97.38亿元。
“7月以来,A股融资净买入额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其间融资净买入额累计超过300亿元。去年9月底与10月初新入市投资者大幅增加,彼时融资资金活跃度也一度陡升,截至去年10月8日两融余额为15478.37亿元,目前两融余额已较当时增加超过3300亿元。
“两融余额的增加反映了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在增强。短期来看沪指重返3500点,提振了市场信心,有望继续吸引场外资金进场。”对此,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资本金融系教授胡继晔表示。
申万研究数据则显示,在两融余额连续增加的态势下,其所属的31个行业融资余额增加的行业共有24个。近1个月融资资金净买入额最多的5个行业分别为有色金属、电力设备、非银金融、计算机、电子。另从个股表现看,7月以来150家A股公司获“融资客”加仓超1亿元,居前的10只个股分别为浦发银行、东山精密、比亚迪、紫金矿业、新易盛、鹏鼎控股、中际旭创、中油资本、北方稀土和中信证券,融资净买入额分别为8.96亿元、8.5亿元、8.3亿元、7.41亿元、6.36亿元、6.17亿元、5.59亿元、4.94亿元、4.25亿元和4.01亿元。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新宝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